E旅行网-北京淘游

标题: 携程私自取消已确认订单 [打印本页]

作者: netday    时间: 2016-5-12 14:54
标题: 携程私自取消已确认订单
携程私自取消已确认定单,还要脸不?打算联合消协,工商,微博,微信投诉!

作者: 天堂魔鬼    时间: 2016-5-12 14:55
然并卵

携程有免责条款来对付
作者: 南山南    时间: 2016-5-12 15:37
关键是什么订单呢?
作者: 乐乐一家    时间: 2016-5-12 16:10
我和楼主都是确认了的订单哈,携程现在喊我们自己预定同级别同房型的酒店,回来给她但是他不能保证一定全额补差价只是说申请,然后这个同级别同房型(8人间)谁知道他们会耍什么猫腻我垫付的钱他们会各种理由不给报销,所以我们坚决不接受这个条款要求直接赔偿,但是携程只赔偿bug的首晚价格,请问各位这个怎么撕,再次强调是确认了的订单哈
作者: 乐乐一家    时间: 2016-5-12 16:11
消协上海和02112315也受理并通知携程了
作者: wonucan    时间: 2016-5-12 16:24
已经确认的是不应该随意取消的,LZ有电子确认订单的吧?
作者: shirming女王大人    时间: 2016-5-12 17:10
乐乐一家 发表于 2016-5-12 16:10
我和楼主都是确认了的订单哈,携程现在喊我们自己预定同级别同房型的酒店,回来给她但是他不能保证一定全额 ...

我的也被强行取消了这次因为携程确认了,所以只能跟大家撕烂面了,统一同意赔偿首晚作为赔偿
初次接触,无耻地说这个是床位的价格(我反驳4张1.5双人床如何床位,是否能男女共躺一床,而且致电民宿明确表示不出售床位)
二次接触,承认价格错误,愿意补偿
主管接触,承认携程毁约,按照毁约住1赔1,(我说不是1赔3嘛?他说只有重大失误才1赔3,这个统一只能赔偿首晚费用,我不同意但是叮嘱不要取消单,我再想想办法)
强行取消单,致电投诉表示,只能保留赔偿首晚住宿的权利,要么去第三方投诉,就算和携程打官司,他们订单条款上有说明这点

求共同撕起来。。。

作者: netday    时间: 2016-5-12 17:15
客服打电话来回就是:保留赔偿方案。  意思是其它你们看着办!
作者: wonucan    时间: 2016-5-12 17:43
这么强硬,是不是你们经常撸啊,已加入黑名单了?
作者: aa3920119    时间: 2016-5-12 20:02
我没那么复杂,就是直接说赔首晚
作者: zc5791161    时间: 2016-5-12 21:05
支持合理撕逼··11·~!~!~!~!!~~!
作者: CATHY201410    时间: 2016-5-12 22: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unkizhao    时间: 2016-5-12 22:31
CATHY201410 发表于 2016-5-12 22:28
我的贵阳酒店就是啦,1赔1,69块赔69块,不给姐入住

毛姐   不是说万丽给住了吗    又翻脸不认啦?

作者: CATHY201410    时间: 2016-5-12 22: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hirming女王大人    时间: 2016-5-15 19:40
wonucan 发表于 2016-5-12 17:43
这么强硬,是不是你们经常撸啊,已加入黑名单了?

撸毛级我还是新手呢
而且台湾的我真的有入住,之前的不是BUG他们也确认了后联系没房
刚开始要求我加钱入住其他家,后来说只能赔首晚费用
还要我入住后提供水单才能赔偿。

作者: shirming女王大人    时间: 2016-5-15 19:50
对了,上海的旅游质监部门跟我这边沟通说,他们只是个第三方协助的形式
已经向携程反映我的申诉,携程会联系我,如果彼此沟通不果,需要他们协助的话。
要写信并且书面提供材料他们才受理,我跟她说我有截图和对话录音这些发邮件行吗?
她说不行。。然后我跟她说之前在广州试过向当地的旅游监督部门投诉也是电话沟通,或者三方上门谈的。不用书面文件的,然后她说这边不一样,上海那边需要出示书面文件才能受理,那么总感觉如果携程不认识的话,申诉的成本也太高了吧。。。
作者: digifox    时间: 2016-5-16 08:45
楼上的,设这些门槛就是让你知难而退,找报社电视啦
作者: ah4418    时间: 2016-5-16 09:02
赔首晚。
作者: digifox    时间: 2016-5-16 10:11
顺便把那个部门也投诉了,懒政




欢迎光临 E旅行网-北京淘游 (http://www.elvxi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