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Tongzhoushenghu 于 2012-11-3 11:43 编辑
大周末的,看到亚航七七八八的新政策,忍不住吐槽一下,个人之见,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补充:
当我刚刚开始知道“亚洲航空”的时候,她的形象就已经在中国的穷游族中喜忧参半了。
恕我开化得晚(或者说太无知),几年前当有广东的朋友向我推介“穷游”的概念时,被我轻轻以“外语不好”为由忽略了。其实那时候,除了对语言的恐惧,我担心的还有出国游的费用问题,即便再便宜,也不至于真的比国内游便宜吧。
必须承认,最初的无知,令我错过了最好的出境游时机。而当2012年春节过后,才第一次对亚航有了鲜明的印象,就是那次“2·14”大促。因为我惊讶地发现,从广州到曼谷双人往返也不过才1400多元。只是当时我没想到的是,仅仅不到一个月后,宿务的促销就让我再次大跌眼镜,双人北京往返马尼拉只要1200元左右。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有了比较,我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廉价航空,自然也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亚航——所以,后来果断退掉了214买到的亚航机票,选择将自己的第一次出国游给了宿务,给了菲律宾。
后来,几乎每一次亚航推出的所谓“大促”,我也跟着激动,跟着瞎呼呼地看,但每一次也都看到大家的各种吐槽,以及亚航工作人员间或出来的“参战”。其中,他们的一句话再次点拨了我,大意是:你们这些老鸟当然觉得贵,但很多新来的人刚接触亚航的人还是会觉得便宜。
于是我知道,这个将廉航概念成功推广到中国的航空公司,对乘客来说,最好的时光已经不再。
于是眼见着她一次次开通不同的航线,通过微博或者其他公关渠道卖力地吆喝,我却真的冷静了下来:只围观,偶尔参与一下。
不过我没有料到的是,“最好的时光已经不再”的亚航,从12月1日起又开始了对乘客的“盘剥”:她们更改了手提行李的件数概念,购票时规定的随身携带的电脑包和相机包不计算在随身行李内的说法,被她们自己推翻了。这意味着,今后乘坐亚航的乘客,将会被更加像贼一样看管监督,如果撇开规定不说,如此乘机体验,真的与他们在微博上营造的那个亲和温暖的形象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如同陈总所说,亚航也要吃饭,尤其是廉航托运行李需要付费大家都已经接受了,似乎我们不该对此“市场行为”过多抱怨。可是,诚如太阳等众网友所说,一刀切地将12月1日作为执行行李新规的时间点,其实对那些之前就购票的乘客来说,亚航已经构成了违规。对此,亚航将会怎样面对?
忽然就想起了这近一年中对亚航的观察,想起了2012年与亚航在中国等市场航线遍地开花“相映成趣”的那一起起维权和投诉事件:停飞基督城、天津航线改到北京、澳门克拉克航线取消、曼谷机场迁移、吉隆坡德黑兰航线夭折、曼谷科伦坡被砍、将一群乘客无故扔在吉隆坡机场……现在刚刚是11月初,如果再过两个月回望这个2012,或许你就会发现,这一年的亚航看上去风光无限,但背后却是牺牲了很多乘客的利益。
其实,取消或新开航线对于一家航空公司来说都再正常不过,但几乎这一年中,每一次亚航航线的调整都会引发巨大的风波,原因就在于,它们在处理此类变动的时候似乎从未将乘客的利益考虑在内。这么说也许有些绝对,但仔细回顾一下就能清楚,每一次取消航班的时候,几乎都是到了最后一刻才告知乘客,让买了票的人失去了重新安排旅程的机会,而当乘客反应激烈时,亚航才作出善意状,拿出新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解决问题套路,无论是曼谷机场变化还是其他一些航线取消,几乎都是如此。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号称来自市场监管严格地区的亚航,算是摸透了中国人的脾气。从市场营销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也是成功的;但从危机处理和乘客利益来说,却感觉仿佛是上了一次又一次当。而这一次次“乘客维权”,也蚕食着它的市场营销人才在前方冲锋陷阵带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回到行李问题,据说之前在吉隆坡LCCT,曾经专门有人盯着中国乘客的背包,那阵势好像警察在寻找犯罪嫌疑人。今年九月,我第一次坐了宿务的航班,无论在马尼拉机场,还是在卡提克兰,没有任何人查行李——尽管我买了两段行李。
并不是说,只有利益受损了,我们才会去指摘某一家航空公司,而是觉得,旅行本是一场开心的享受之旅,那些人为的“意外”实在会影响了旅行的心情。超重的行李需要购买,这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涉及到法律或承诺要约的范畴(比如购票时的承诺和现在的改变),或许亚航也该好好思量自己的行为了。入乡随俗的外企,我们见得太多了,但市场总归是有竞争的,如果你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圈点钱就跑,那消费者最后当然会用脚投票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亚航,该醒醒了。
【不知道咋回事,现在发帖微博无法同步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